辽宁日报记者 王月配先查
“工作十年了,基本上没‘享受过’寒暑假。”采访沈阳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余莲时正赶上暑假,但王余莲比平时还忙。
趁周末,王余莲到甘肃参加了第二十三届全国非金属矿加工利用技术交流会。大老远跑一趟,王余莲带着“私心”——她极力推动这个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行业大会下届到辽宁举办。“到时候很多科研院所、企业的代表会来,能直观感受辽宁的矿产资源优势,本地企业可以吸纳先进技术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”王余莲说。
“辽宁的菱镁矿储量占全国的86%配先查,但大部分有杂质。你将来就研究矿物精深加工吧,让辽宁的矿山都变成‘富矿’。”15年前,王余莲在读研究生期间,一次跟着导师到海城实地考察,头一次置身“世界镁都”的她还有些懵懵懂懂。听着导师的话,又看着脚下的茫茫矿山,王余莲暗下决心,要让这些“石头块”变成“金疙瘩”。
点石成金,谈何容易?镁矿中往往含有大量的钙、硅等杂质。要给镁矿提纯,最难的在于“钙镁分离”。“钙和镁的化学性质很相似,就像一对‘连体婴’,难解难分。”王余莲说,分开这对“连体婴”,需要找到合适的药剂,但太难了!曾有人把这难度比作“在大海中找到某一滴水”。此话听来虽有些夸张,但足见其难。为了更透彻地了解矿石特性,王余莲开始热衷于收集各种矿石。每次遇到感兴趣的矿石,她都像捡到宝般背回家里研究。眼看家里堆起了“小山”,她也舍不得扔掉,“这些可都是宝贝疙瘩啊。”王余莲说。
在经历了N次失败后,终于,第“N+1”次,王余莲借鉴靶向药物治疗的理论,找到了一种药剂,能像“螃蟹钳”一样将镁从矿石中“夹”出来,大大提高了镁矿浮选效率。该技术应用于生产以来,已经累计创效近5亿元,业内专家评价其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随着光伏、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,对各类新型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多。王余莲紧跟发展需要,又投身到“用镁来阻隔氧”的新课题研究中。那段时间,她奔走于车间和实验室之间,企业的技术人员笑称她为“王工”,新来的工人师傅把她错认成企业的“技术大拿”。经过反复试验改进,王余莲团队开发出镁改性碳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,“用氧化镁给碳穿一层‘衣服’,并且能像织布一样控制‘衣服’的密度和强度。”穿上“镁衣服”的材料耐高温达2800摄氏度,比传统碳陶材料耐高温提升1000多摄氏度。同时,成本较其他同类材料低20%。
应用这项研究成果,省内首条碳基复合材料柔性生产线于2022年在辽宁烯旺石墨科技有限公司建成,当年实现成果转化2200万元。
“咱们辽宁有不少稀缺的矿产资源,是很多行业关键零部件的原材料。”一口一个“咱们辽宁”的王余莲,其实是湖南人。在辽宁工作生活近20年,她对这片土地有特殊的感情,“其实我是靠山吃山,辽宁是镁矿大省,我们开发好、利用好这些矿产资源,就是为辽宁振兴作贡献。”
一座座菱镁矿山,都留下了王余莲的足迹。而她将要攀登的,还有一座更高的山——“现在高纯度氧化镁材料我们还要依赖进口,这些材料广泛应用在电器元件、能源和航空航天等领域,我们希望将来能摆脱依赖。”目前配先查,王余莲和她的团队正在夜以继日向着这个目标前进。我们期待着,不久的将来,这些进口材料将被“辽宁造”替代。
创通网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